电话健康咨询

早癌筛查别陷入三大误区!

热度:136

  误区一

  刘先生最近过得心绪不宁,因为他的事业伙伴李先生突然被查出得了“肺癌”。“太突然了,可以说是毫无征兆,去年这时候我们两人才刚刚一起做过体检,当时李先生的体检结果是一切正常。这才过了一年,就从一切正常变成生死存亡了?别说是他,就是我都受不了呀!”在感叹人生无常的同时,

  刘先生心里开始嘀咕—这体检结果到底靠不靠谱呀?

  普通体检是对心、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压等进行检查,掌握人体的一般状况,可以早期发现一些常见的慢性病。

  早癌筛查是对毫无症状的健康人群进行的一系列以发现早期癌症为目的的医学检查。在筛查早期癌症的同时,还会对一些增加癌症发病概率的机能变化和疾病进行检查,并对这些情况进行评估和干预,尽最大可能阻断由于癌前病变或疾病导致的癌症发生。

  癌症早期筛查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情况来选择,一些不规范的健康体检会贻误治疗。健康体检不能代替癌症早期筛查的原因是:没有指南、没有质控、没有精度。

 

  误区二

  用PET-CT把全身扫一遍,就能将潜藏的早期肿瘤揪出来?太乐观了!

  对于价格昂贵的PET-CT,不少人存在着盲目的信任。PET-CT的检查原理是,由于癌细胞比正常细胞的分裂更加旺盛,在葡萄糖的需求方面是正常细胞的3~8倍,因此检查时给检查者静脉注入有放射性的FDG(氟代脱氧葡萄糖),使其流遍全身,利用检查设备对FDG释放出伽马射线进行摄影,由于FDG会大量聚集在癌细胞处,从而发现癌踪。但它也有致命缺陷:有些癌细胞无法聚集FDG,而聚集了FDG的正常细胞可能与癌细胞重叠,在这两种情况下,PET检查往往得到错误结果。

  通常来讲,PET检查一般可发现1厘米左右大小的癌症,最擅长发现的早期癌症是甲状癌和大肠癌,对于早期肺癌,CT检查的诊断精度则更高,而PET检查多用于肺癌确诊以后,对是否有转移而进行的全身筛查。对于确认癌症治疗效果也是有效的。

  PET检查并非不可取,而是单纯地依靠一种诊断方法来进行早癌筛查是不合理的。应当充分发挥各种检查手段的优势,取长补短,才能避免“假阳性”“假阴性”的出现,做出最正确的诊断。

 

 

  误区三

  许多病人常依靠肿瘤标志物检查的结果来判断自己患癌的风险,一看到肿瘤标志物数值很高就慌了神。实际上,肿瘤标志物更主要应用于中晚期癌症的治疗效果和术后动态观察。单纯依靠肿瘤标志物数值,不能准确判断早期癌症是否存在、病情的恶化及恢复情况。肿瘤标志物存在敏感度、特异度的缺陷,敏感度低的话,会无法发现癌症或将患有癌症的病人诊断为“正常”。特异度低的话,会存在“假阳性”,也就是将健康的人误判为癌症,令人陷入恐慌。

  例如肿瘤标志物CEA,对大肠癌、乳腺癌、胃癌、胰腺癌等都会显示出高数值,表现为较低的脏器特异性。要明确癌症隐藏在什么器官,还需要进行二次检查。另一方面,肿瘤标志物也会“良莠不分”,例如肿瘤标志物PSA,只对前列腺显示出高数值,虽然脏器特异性高,但它也会误报病情,例如患有前列腺炎和前列腺肿大等前列腺良性疾病以及年长者,也可能在PSA检查中得到高数值。

  而且癌症在早期阶段,肿瘤标志物很少会显示出很高的数值。经常有病人因肿瘤长得不够大,肿瘤标志物的数值不高。

  单纯地依靠肿瘤标志物来诊断早癌是非常危险的。必须要配以影像诊断、活检等其他手段来进行综合性的诊断。

本文为海外就医科普文章,内容仅供阅读参考,不作为任何疾病治疗的指导意见。

携康国际地址:北京市通州区观音庵北街3号院1号楼19层2单元1904

关注微信公众号
获取更多医疗资讯

版权所有:北京携康国际 京ICP备09071895号